2020年全球癌癥死亡病例996萬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此前的報告顯示,全世界有1/5的人在一生中罹患癌癥,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死于這種疾病。
在中國,每年有400萬新增癌癥病例和300萬癌癥死亡病例,其中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而在癌癥的主要風險因素中,某些潛在的飲食因素也被長期探討,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攝入量低以及加工肉類攝入量高等。
乳制品攝入與癌癥風險之間有又何關系?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癥研究所(WCRF/AICR)目前提出的結論是:截至目前,盡管關于乳制品和癌癥之間關系的總體證據仍然不一致,但有證據支持乳制品可能對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起到保護作用;而且也有一些證據表明乳制品攝入量高可能與前列腺癌風險增高有關。
“最近在美國和瑞典的研究結果提示,乳制品可能與乳腺癌和肝癌存在關系?!北本┐髮W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系副教授余燦清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近期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MC醫學》(BMC Medicine)上的一項平均隨訪近11年的研究則顯示,在中國成年人中,更多的乳制品攝入與更高的肝癌和女性乳腺癌風險相關。該研究由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完成,數據來自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樣本量涉及510146名中國成年人,平均隨訪時間為10.8年。
這是迄今為止基于中國人口進行的關于這個乳制品攝入與癌癥發病風險的首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究。
需要提醒的是,余燦清表示,目前關于食用乳制品是否會影響癌癥風險的總體證據在全球范圍內并不一致,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目前還不能通過單個研究來指導居民的膳食行為?!?/p>
超50萬中國成年人數據,來自10個不同地區
論文中指出,針對非西方國家的人群中進行的前瞻性研究很少,而這些人群在癌癥發病率、乳制品消費的類型和平均攝入量以及乳制品代謝能力的遺傳因素等方面與西方人群的差異很大。
余燦清也提到,西方的膳食結構和中國差異很大,“中國乳制品消費量遠低于歐洲和北美,且人們通常食用的乳制品類型也不同。國內多以牛奶、酸奶為主,國外芝士和黃油很多,這可能與東西方研究結果不一樣有一定關系。比如,去年世界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一篇基于美國和加拿大女性的研究發現,高牛奶的攝入與乳癌風險增高有顯著的關聯,而酸奶和奶酪的攝入與乳癌的風險之間無明顯的關聯?!?/p>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盡管在最近的幾十年里,中國的牛奶人均消費量有所增加,但仍遠低于歐洲。論文中援引了2013年的一組數據,當年中國的牛奶人均消費量為32.7公斤/年,而歐洲則為215.1公斤/年。此外,大部分中國人屬于乳糖不耐受,即不能產生足夠的乳糖酶來分解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因此無法很好地代謝乳制品。
研究樣本數據源自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CKB)。余燦清介紹,CKB是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聯合開展的慢性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項目旨在通過建立中國健康人群隊列和基于血液標本的基礎健康數據庫,從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個層次和水平深入研究危害中國人群健康的各類重大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保護性因素、發病機理及流行規律和趨勢,為有效地制定我國慢性病預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開發新的治療和干預手段,提供中國人群的科學依據。
該項目介紹中指出,對于基線調查和各次重復調查時采集的生物樣本,將長期低溫冷凍保存用于臨床生化、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
2004-2008年基線調查中按乳品攝入量劃分的參與者特征。
項目的基線調查于2004年6月正式啟動。研究團隊從中國的10個不同地理區域招募了超過51萬成年人,大多數參與者是漢族人(近97%),其中59%為女性,44%居住在鄉村地區。5個城市地區包括山東青島、黑龍江哈爾濱、海南???、江蘇蘇州和廣西柳州,5個農村地區則位于四川、甘肅、河南、浙江和湖南。招募志愿者年齡介于30-79歲。
余燦清談到,CKB項目是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募集了全國10個地區50萬人的成人研究對象,隨訪了十幾年,數據質量非常之高?!皬姆治龇椒ㄉ蟻碚f,采用的標準的隊列研究分析方法,還是非常合適的?!?/p>
在該項研究所包含的51萬余人中,20.4%經常食用乳制品(每周至少消費一次),68.5%從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人群平均乳制品的消耗量為每天37.9克,而經常食用者的平均消耗量為每天80.8克。
在平均10.8年的隨訪期間,研究共記錄到29277個年齡介于35-79歲的癌癥病例。肺癌在總人口中發病率最高,其次是女性乳腺癌、胃癌、結腸直腸和肝癌。
提示乳制品攝入與總癌癥發病風險正相關,但需更多研究證實
對包括年齡、地區、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抽煙、飲酒、體力活動、癌癥家族史、身體質量指數(BMI)、大豆和新鮮水果攝入量以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情況(針對肝癌)等一系列可能導致混雜效應的因素進行調整后,研究團隊發現,乳制品攝入與總癌癥發病風險呈顯著性正相關:經常食用乳制品者的癌癥總體發病風險提高9%、肝癌發病風險提高18%以及女性乳腺癌風險提高22%。每天每多攝入50克乳制品,總體癌癥風險、肝癌風險和女性乳腺癌風險就會分別提高7%、12%和17%。
研究團隊還發現,經常食用乳制品者的淋巴瘤發病風險升高23%,但此關聯在多重檢驗校正后失去了統計學顯著性。
日常乳制品攝入量(g/day)與總癌癥、肝癌、淋巴瘤和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的關系。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注重提到,肝癌是中國最普遍的癌癥類型之一,全世界超過一半的肝癌病例和死亡報告都在中國。這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感染和黃曲霉毒素的高流行率以及吸煙和飲酒等因素導致。
此前,將乳制品與肝癌聯系起來的證據相當有限,而且不一致。最近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四項前瞻性研究(1261例)的最新薈萃分析顯示,與攝入最低乳制品相比,攝入最高乳制品的人患肝癌的風險顯著高出約30%。研究團隊認為,他們在這項來自中國人群的研究中,3191例病例的分析增加了重要的新證據,將乳制品消費與肝癌風險聯系起來,并且獨立于乙型肝炎感染。
對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癥類型乳腺癌來說,根據WCRF/AICR,絕經后乳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生殖和激素因素、低體力活動、飲酒和肥胖。然而,關于乳制品攝入與絕經前和絕經后乳腺癌之間關系的總體證據還是有限的。
研究團隊援引最近一項針對5.3萬名北美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乳制品攝入量與總體乳腺癌風險呈正相關,乳制品攝入量最高組與最低組相比,其風險比為1.22,這與研究團隊的結果基本一致。
重要的是,這一5.3萬名北美女性的隊列中大部分為素食者和純素食者,與一般西方人口相比,平均乳制品消費量低得多,與中國女性類似。因此,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也是目前唯一可以與他們的結果進行比較的研究。
此外,這項研究并未發現乳制品攝入與結直腸癌、前列腺癌或其他種類癌癥的發病風險有顯著性關聯。
研究最后提醒,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包括癌癥病例的數量可能不夠多,無法對一些不太常見的癌癥類型進行可靠的統計學分析,比如淋巴癌和前列腺癌。另外,該研究屬于觀察性研究而非隨機對照試驗,因此所觀察到的關聯性并不能用于確定乳制品攝入和癌癥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因果關系和潛在的底層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余燦清表示,這項研究只是通過分析提示乳制品攝入與癌癥發病風險有關,但目前關于食用乳制品是否會影響癌癥風險的總體證據在全球范圍內并不一致,“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目前還不能通過單個研究來指導居民的膳食行為?!?/p>
他同時強調,目前有明確的證據,乳制品提供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對人體健康也十分重要。例如,這篇論文中也有提到,奶制品攝入量高的調查對象BMI偏低、隨著年齡增加身高的縮減程度更低,提示奶制品的攝入可能對控制體重和促進骨骼健康有幫助。